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台北班基本倫理學第七組提問以及孫老師簡答

基本倫理學 第七組小組共同提問

組員名單: 組長:981381014李韵茹

組員:981381073黃怡衡、981381063林楠竟、981381036蔡明芬、

981381065楊學麟、981381019羅秀雯、981381030尤淑玲

1. p.2提到,就當前倫理學界的討論而言,愈來愈多的學者在討論道德判斷時,會運用這個區分(道德的判斷對象有兩種:人、行為)。不過,相關的系統論述尚不多見,而且也有不少學者對它的可行性,甚至必要性都存有疑慮。針對這樣的說明,我想問的是:不同的倫理學者對於道德判斷可能有其不同的擁護觀點,而在道德的判斷上,是不是也沒有所謂絕對的觀點或絕對的標準?若新的觀點或說法能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不是有可能推翻舊有的論點?也許,不過得具體提出來,不能空口說

2. 好心同學,揹玻璃娃娃滑倒,致死判賠,雖然同學的態度與行為上是基於善意,卻因為無知(因為什麼不能簡單判定),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這是依錯誤良心行事之人? 恐怕不是依據Thomas Aquinas的看法而言是屬於不算壞人?(p3)

3. 兩種道德判斷之講義p.5中舉出康德所提出的「出於義務的行為」及「符合義務的行為」,前者是否是指「自己覺得應該做而做,屬於自律」,而後者是指「他人覺得應該做所以我選擇去做,屬於他律」?非也 而我們做一件「符合義務」的行為,可以是「出於義務」,也可以是不「出於義務」這之間的差異是否與來自善或不善的道德動機有關?(p7)有關係

4. 兩種道德判斷之講義p.8中提到意志的層次,第一種是「超驗層次的基本態度」、第二種是「範疇性的抽象態度」、第三種是「行為者的具體行為意圖」,此三種層次可否解釋為「在任何情形願意為善」、「兩性平權是善的,故願意追求平等對待而不歧視」、「以同工同酬方式對待男女員工」?

5. 當事件的發生如何將「人」、「行為」、「動機」做理性的思考?判斷的順序為何?如何將「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落實在生活之中?(p11)

6. 我們可以說一個行為的道德判斷跟行為者當時在所處的情境下所產生的認知有關嗎?是的

7. 道德上正確的行為由「客觀」的道德次序或理想來決定。請問在每個個體「主觀」所能認知到的「客觀」上,該如何明確區辨所謂的主、客觀?他所能認知的就是主觀的範圍。所認知的內容是被動接受的就是客觀的。

8. 道德原則是道德思維的基礎,例如:某事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因此就不該做某事。但道德原則或道德本質特性有無可能本身即附有其多元性或或彼此衝突的特性呢?有,但這需要更多學習來釐清

9. 行為的對錯不一定是由「客觀的正確」來理解。所謂不知者無罪,不知者只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是否皆無法牽連上道德問題?這就要看不知是否是無責任的不知

10. 一般社會環境與生活情境中,「動機」與「行為結果」常是判斷道德(行為道德判斷?)本身的要件,上完課後發現動機不但不能影響行為本身的道德正誤,甚至與行為本身的道德正誤完全無關,然多數人對此論述及道德本質上的概念與認知是模糊不清的,如何將此思維、判斷,落實於生活中或宣達於學生?這就有賴大家好好學習,學成後下山要好好宣講正確的思考方式來報效國家社會啦

11. 一般社會強調利他主義,而自私與利他主義相反。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善還是惡?不善,而且常能是惡的

12. 道德判斷往往是relational(關係性的),要在具體處境下才可衡量和決定?是的。當然,有些行為描述你也不需要更進一步的情境資料,就可以知道它的道德性質,例如強姦。

13. 「善」及「應該」的意義是什麼?

14.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廣告詞,就「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來區分,是惡?是錯?不在乎道德,所以意志上是道德惡的。喜歡的事情就去做,問題是,喜歡的事情不見得都是對的。

15. 從判斷的評價內涵來區別道德判斷,可以區分善惡好壞是非對錯等正負兩面以及道德中性的 情形,例如:「某某行為善的、好的、對的」、「某某行為是惡的、壞的、錯的」或「某某 行為是中性的,也就是無所謂好壞善惡的」等類別?這題要問什麼?

16. 謂墨爾的「工具善」、「本質善」?可否以生活實例解釋之?

17. 道德善惡決定於人在意志與動機上是否願意追求道德上的正確行為,但每個人對於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有不同的認知及價值觀,該如何讓正確的行為及價值觀運用及實踐在每個人身上?(p12)這問題不錯,但也很困難。誰說人在每件事上都有不同的認知?若在某件事上人們有不同的認知,我們就是要透過溝通對話來追求應然倫理。沒有所謂要將「唯一」正確的價值觀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18. 意圖跟潛意識或內在心理動力的關連性,是不是真的那麼容易可以分辨出善意圖或惡意圖?或者我們 以為的意圖,仍然只是一種表相,例如一個學生闖禍翹課,目的是為獲取爸媽重視,但潛意識在希望爸媽婚姻失和爭吵問題可以轉移或復合,而這樣的潛意識或許是自己都不知道,因此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這常是連當事人本身都不清楚的動機?我們不必知道別人的,道德哲學是為己之學。每個人對自己的也只能在能反省的範圍內儘量去加以反省。因此,有些助人深入潛意識的對話或心理諮商能幫助人更認識自己

19. 在意圖與行為關聯性之間,情緒所占的位置為何?意圖與慾望有關係,也就跟情緒相關聯。道德善惡也牽動人的情緒

20. 如何教導學生分辨道德善惡,並落實於生活中?大哉問,但也許太大以致無當了些

21. 行為方案是指腦袋裡的想法,如同超商架上的貨物,似乎表示所有行為方案是事先想過,但是否包括 「直覺行為」與當下「模仿行為」等呢?(請先舉例澄清這兩個概念)而動機和意圖卻賦予商品靈魂,還記得老師說過:有價格不一定有價值?如果說在行為的道德判斷之規範因素中,意圖並非是上架的商品,無法賦予其價格,那麼動機或意圖在道德上的價值究竟為何?根本的價值。沒有意圖或動機,沒有道德可言

22. 道德的判斷對象有兩種:人、行為。當進行道德判斷時會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道德判斷,分為不同的面向去探討,但實際生活中是混在一起的(行為是人之所為!),真的可以劃分清楚,客觀獨立去看待嗎?!必須如此,例如死刑存廢,可否安樂死等。

23. 意圖善惡不是(對行為)做道德判斷時的規範因素,但是在法律上總還是會去思考犯人的犯 案動機來決定其刑責?沒錯 雖合乎道德不一定合乎法律,或合乎法律可能也不一定合乎道 德。然而在起心動念中,如何在這兩套不同的規範下活出美好的生命?透過動機可以知道他 圖的是什麼,進一步知道他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從而能在法律上去判斷他做的行為是否為符 合法定要件的犯行

24. 老師的講義中有「落實社會正義會因具體之處境與問題而有差異」,若以社會福利( 救 濟)而言(下圖漫畫所示),其出發點是否真的能夠滿足社會正義?又論及「道德正誤」 時社會福利(救濟)的行為是真正的善?亦或是造就了更深的惡?(此善行是否真的有幫 助到小華?) 很好的問題!社會福利的道德意涵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漫畫連結:http://syc88.pixnet.net/blog/post/26568138

26. 消極的惡和積極的善在道德上的正當性?題意不清

27. 是否道德良善與道德正誤可以分成如下圖四個象限?如果可以的話,第1.3象限似乎對於意 圖動機與行為結果(何以提到結果?)較為無爭議;然而對於2.4象限的行為結果,是否我 們就只能依倫理來判斷?而這種行為算是一種自由心證嗎?這兩種情形不太可能

7

沒有留言: